(相關(guān)資料圖)
01.二戰(zhàn)時德國入侵西歐,一個名叫維克多?德拉維利的比利時人逃亡至美國。他利用電臺從英國向丹麥開展短波廣播呼吁同胞奮起抵御德國侵略軍。1940年年底的一天晚上,他在廣播里呼吁大家四處撰寫“ V”字,以表示對最后勝利的堅定信念。之后“ V”字傳播開來,傳到歐洲各失陷國,更因丘吉爾的應(yīng)用而成為一種時尚。
想必大家一定很熟悉這樣一個手勢:將食指和中指堅起分離,產(chǎn)生“ V”字。這個手勢在非常多的我國里表明“勝利”、“成功”之義,由于英文中“勝利”( Victory)的第一個字母是“ V”。那這個“ V”字手勢到底源于任何場合呢?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內(nèi),德國法西斯入侵西歐各國,一個名叫維克多?德拉維利的比利時人逃亡至美國。每日,他利用電臺從英國向丹麥開展短波廣播,呼吁同胞奮起抵御德國侵略軍。 1940年年底的一天晚上,他在廣播里呼吁大家四處撰寫“ V”字,以表示對最后勝利的堅定信念。幾日以內(nèi),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和其他城市的大街小巷、樹桿和電線桿上,電影院里,甚至在德軍軍營、崗樓和軍官的住宅里,均出現(xiàn)了“ V”字,攪得德國法西斯侵略軍心神不安,大大鼓舞了丹麥人民的斗志。
之后,“ V”字傳播開來,傳到歐洲各失陷國。一時之間,朋友們碰面用“ V”字手勢問好成為一種時尚。 1944年 9月,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得到釋放,同年 11月 10日,丹麥發(fā)售了一套“勝利”郵票,共 16枚,其中一枚的場景為丹麥國徽上的獅子圖案和代表勝利的“ V”字。
二戰(zhàn)階段的英國首相丘吉爾也十分喜愛打這類手勢。聽說有一次,他在地底掩蔽部內(nèi)舉辦記者招待會時,地上忽然警報聲大作,丘吉爾聞聲舉起右手,將食指和中指同時按著戰(zhàn)斗地圖上的2個德國城市大聲地對參會記者說:“請相信,我們會還擊的?!边@時,一名記者提問:“總統(tǒng)先生,有把握嗎?”丘吉爾轉(zhuǎn)過身,將按在地圖上的兩指向天花板,情緒過激地大聲回答:“一定勝利!”丘吉爾這一鎮(zhèn)靜威勢的舉止,發(fā)表在了第二天出版的各大報紙上。從此,這一手勢便在世界快速流行開來。在英國原先反V字手,是侮辱對手的意思,自這件事后,正V字遍及全球。二戰(zhàn)以后,拍照獲得普及,舉V字已成為最流行的姿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