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本世紀入伏最早的年份之一,專家提示如何防暑降溫
【資料圖】
明天,為期40天的三伏大幕將正式開啟,這也是本世紀入伏最早的年份之一。專家提醒市民一定要注意防暑降溫,多吃蔬菜水果補充維生素,口渴時最好喝淡茶水。
首席記者 李惺 記者 崔虹
本周氣溫高開低走 天氣以陰雨為主
最近幾天,晴曬、高溫成為省會天氣的主要特征,上周末也沒能例外。
7月8日和9日,暖氣團繼續(xù)留在省城,太陽也充分釋放著威力,這導致氣溫必然會在高位運行。而根據市氣象臺監(jiān)測,上周末的最高氣溫分別是39.8℃和40℃。街上行人明顯少了很多,大多數市民選擇了宅在家里,打開空調避暑。
新的一周到了,省會天氣將發(fā)生明顯的變化,陰雨為主,氣溫呈現高開低走的態(tài)勢。其中,今天,省會依然是晴間多云的天氣,最高氣溫40℃。明天,天氣逐漸轉陰,而且會有雷陣雨或陣雨,最高氣溫預計會降到35℃左右。這輪降雨天氣有可能持續(xù)到周四。
陰雨天氣增多,太陽沒有了用武之地,氣溫自然而然會下降。從目前的預報來看,周二到周四降雨期間,省會最高氣溫可能隨之逐步跌至29℃左右。不過降溫還是短暫的,待雨水過后,本周中后期最高氣溫又要重新回歸到36℃附近了。只是,總體來看,本周大概率不會出現38℃以上的高溫。
由于今天最高氣溫仍有可能到40℃,所以市氣象臺昨天下午繼續(xù)發(fā)布了高溫紅色預警信號,這也是上周第六個最高級別的高溫預警信號。市氣象臺專家告訴記者,從7月4日到9日,省會每天都發(fā)布了高溫紅色預警信號,比6月份一整月發(fā)布的高溫紅色預警信號還要多2次。
明天將迎來本世紀最早的伏天之一
“熱在三伏”。明天,我們將迎來今年入伏第一天。所謂“伏”即是“暑氣潛伏于地”之意,標志著一年中最炎熱的時期。三伏天在夏至后,小暑和大暑之間某日開始,分為初伏、中伏和末伏。具體今年三伏天來說,7月11日交“初伏”,7月21日交“中伏”,8月10日交“末伏”,8月20日正式“出伏”。天文專家介紹說,今年是本世紀入伏最早的年份之一。
專家說,伏天不僅天數不確定,可能是30天,也可能是40天,就連入伏開始的日期每年都不一樣。比如去年的入伏時間是7月16日,前年的入伏時間則跟今年相同。雖然入伏的開始日期不一樣,但都在公歷的7月中旬。就21世紀這100年來說,為7月11日至20日。這就意味著今年是本世紀入伏最早的年份之一。
一年中最熱的時候到了 注意防暑
氣象專家介紹,三伏天的氣候特征是氣溫高、氣壓低、濕度大、風速小。夏至以后,雖然白天漸短,黑夜?jié)u長,但是一天當中,白天還是比黑夜長,每天地面吸收的熱量仍比散發(fā)的多,近地面的溫度也就一天比一天高。到了三伏天,天氣也就最熱了。再往后,地面吸收的熱量開始少于地面散發(fā)的熱量,氣溫也就慢慢下降了,所以一年中最熱的時候一般出現在三伏天。
此外,因為三伏天空氣比較潮濕,風力小,空氣流通速度減慢,所以我們會有“上蒸下煮”的感覺,體感會很不舒服。
雖然馬上就要進入最熱的時候了,但專家提醒市民,要少吃冷飲,喝水不能太快,要少量多次,可以多吃水果,少吃油膩的,吹干頭發(fā)再睡覺,而且不要沖涼水澡。在起居方面,可以晚些入睡,早些起床,同時最好有半小時左右的午睡時間。喜歡運動的市民最好不做過分劇烈的運動,而且運動時避開高溫時段。
三伏天還有一件事情非常重要,那就是預防中暑?!爸惺罘譃橄日字惺?、輕癥中暑、中癥中暑和重癥中暑4個階段?!笔仪f市疾控中心職業(yè)病防治所所長許月霞介紹說,先兆中暑主要表現為頭暈、乏力、大汗、口渴、注意力不集中。此后體溫升高、出現發(fā)熱,但沒有意識轉變,則進入了輕癥中暑階段。如不加干預,體溫將持續(xù)升高,可達40℃至42℃的高熱,并伴有四肢抽搐、意識障礙,則進入了中癥中暑、重癥中暑階段。最嚴重的中暑是重癥中暑,即熱射病,通常合并多臟器功能衰竭。
許月霞提醒大家,長期在高溫高濕環(huán)境下工作和鍛煉的人群、體質較差的老人、兒童、孕婦等人群,更容易發(fā)生中暑,這些人群要格外注意。
那么,如何預防中暑呢?許月霞提示,要盡可能避免在高溫高濕環(huán)境下長時間生活和工作,飲食要清淡,注意補水,勞逸結合。對于兒童、孕婦等敏感人群來說,鼓勵在戶外玩耍的兒童盡可能待在陰涼處,孕婦和老年人盡量待在涼爽的室內。針對慢性基礎性疾病患者而言,要主動、多次、適量飲水,不要感覺口渴才喝水,若因疾病限制飲水量或者需要服用利尿劑,及時詢問醫(yī)生合理的飲水量。對于戶外作業(yè)人員來說,要合理安排戶外作業(yè)時間,預防職業(yè)性中暑,戶外作業(yè)人員在上崗前和在崗期間宜定期進行常規(guī)職業(yè)健康檢查和應急職業(yè)健康檢查。
如果中暑了,應該怎么辦呢?許月霞建議,出現中暑癥狀時,要將患者轉移到陰涼通風處,解開患者衣袖、領口,用涼毛巾擦拭患者四肢皮膚,或者用冰袋冰敷于患者的額頭、腋窩、大腿根等部位,加速降溫,并用風扇、空調降低環(huán)境的溫度。如果患者神志清楚,輔助患者多飲水來補水,最好是含有鹽分的飲品。一旦患者出現意識障礙、昏迷、呼吸循環(huán)衰竭等危重癥狀,應立即撥打120,及時就醫(yī)。
入伏后雷雨天氣增多
除了高溫,三伏天期間,省會午后或者傍晚出現雷陣雨的次數會增多。這是什么原因呢?氣象專家給予了解答。
專家解釋說,雷陣雨是在潮濕空氣發(fā)生強烈對流運動的情況下產生的,它的產生與大氣的穩(wěn)定度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一般來說,每天午后是省會氣溫最高的時候,也是大氣在一天中最不穩(wěn)定的時期,因此強對流運動的發(fā)展在這時候最為迅速。如果這時空氣中水汽豐富,那么,這一天午后到傍晚就容易出現雷陣雨。而省會三伏天的氣候特征比較符合這個條件,所以午后或者傍晚出現雷陣雨的次數會比較多。對此,專家提醒市民外出時最好帶把傘,晴天遮陽,雨天擋雨。
“三伏貼”并不適合所有人
每年入伏后,很多人都會選擇“冬病夏治”,而“三伏貼”這種方式更容易被大家接受。然而,河北省中醫(yī)院針灸科主任何立提醒廣大市民,并不是所有人都適合“三伏貼”。
何立介紹說,“冬病夏治”是我國傳統(tǒng)中醫(yī)藥特色療法,是根據《素問》中“春夏養(yǎng)陽”、“長夏勝冬”發(fā)展而來治療和預防疾病的有效措施。
“‘冬病夏治’是我國傳統(tǒng)中醫(yī)藥療法中的特色療法,即在盛夏伏天時進行的一種治療方法?!焙瘟⒔忉屨f,夏季氣溫高,機體陽氣充沛,此時貼敷藥物最容易由皮膚滲入穴位經絡,直達病所,體內的濁毒之邪更容易通過汗液排出體外,對一些在冬季容易產生、復發(fā)或加重的疾病,在夏季進行扶正培本的治療,以鼓舞正氣,增加機體抗病能力,從而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冬病夏治”理論的歷史非常悠久,它的療法不僅有貼敷“三伏貼”,還有拔罐、針灸、足浴和藥物調理等,不過貼敷“三伏貼”這種方式更容易被大家接受?!八抢弥兴幏筚N于人體體表相關穴位,通過穴位達到相關的臟腑,起到治病防病的作用?!焙瘟⒄f,貼上“三伏貼”以后先不要碰水,謹遵醫(yī)囑,按時揭下,貼敷期間要注意飲食清淡,忌食辛辣油膩,不能貪涼,電扇、空調不要直吹,要保持一定的室溫。
何立同時提醒大家,“三伏貼”并非人人適宜,而是有禁忌人群的:支氣管擴張、活動性肺結核咳血患者禁用。孕婦禁用。敷貼部位皮膚外傷、潰瘍、感染者禁用。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者慎用。瘢痕體質者慎用。皮膚過敏者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