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三圖,來部重量級短片。
多重?
(資料圖片)
分量重。
今年,第 95 屆奧斯卡最佳紀(jì)錄短片。
短片里的主人公之一,也是真的,重。
陸地最大的哺乳動物,象和——
小象守護者
The Elephant Whisperers
這部拍攝于南印度的紀(jì)錄片,有著令人心醉的原始部落風(fēng)光。
叢林、河流。
云卷云舒、珍禽異獸。
只是,作為陸地最大的哺乳動物,象,需要人的守護嗎?
這則記敘著人與象之間厚重情感的溫柔詩歌,把這看似不可能的人 · 象情,變得可能。
01
象
在南印度的泰米爾納德邦(Tamil Nadu),坐落著特帕卡杜大象營(Theppakadu Elephant Camp)。
這座已有一百四十年歷史的大象康復(fù)營,是最大的、成片的亞洲象野生放養(yǎng)地。
亞洲象有 60-70 歲的平均壽命,幼象一般會跟隨母象及其象群多年,直到 10-15 歲時達到性成熟。
這個營地就是專門收留那些失去父母的、被遺棄的,或者意外脫離象群,流離失所的野象。
主人公鮑曼和貝莉和在動物園養(yǎng)大象的孫越干的活兒大不相同,他們負責(zé)撫養(yǎng)那些還沒有獨立生存能力的象寶寶。
拉古是一只亞洲象,也是他們共同撫養(yǎng)的第一個孩子。
由于長時間持續(xù)干旱,拉古所在的象群進入一個村子,尋找食物和水源。
它的媽媽不小心觸電,當(dāng)場身亡。
小拉古和象群走失,人們曾試圖讓它重返群落,但失敗了。
鮑曼剛見到它時,它的尾巴被流浪狗咬斷,滿身傷痕,奄奄一息。
但他就此和它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
治愈拉古是個漫長又艱難的過程。
攝影機捕捉著人象關(guān)系,讓觀眾身臨其境,成為第一手見證者。
原來,小象在需要大量照顧、關(guān)注和自由空間方面與人類寶寶沒有太大區(qū)別。
鏡頭掃過它長長的鼻子、頭上的毛、溫和的眼睛。
還有鮑曼和貝莉與它的互動、低語、沉默的依偎。
他們?nèi)粘=o小象喂奶,投食,打掃房間,洗澡。
拉古挑食,還有小孩子脾氣。
有時候,鮑曼和貝莉得一人一口輪著喂,它才吃。
有時候,它吃飯也看心情,小米飯團吃膩了,哪怕喂到嘴里,也會飛快地吐出來。
喂幾口,吐幾口,就只顧著直勾勾盯著旁邊的干椰子和棕櫚糖。
除了平時的照料,鮑曼和貝莉也教它躺下洗澡,擰水管喝水。
并給它充分的愛和關(guān)懷,撫摸它們,撓癢癢,陪它們玩耍。
拉古有兩個伙伴,一個是早就生活在營地里的大個子克利希納。
它教給拉古一些同類相授的野外生存必備技能,比如,用鼻子拔草。
拉古小弟舌頭上扎了根刺,克利希納大哥還會幫它取出來。
還有一個,是小寶寶安姆,比拉古小四歲。
它是從另一支焦急尋找食物和水源的象群里掉隊的。
來到鮑曼、貝莉、拉古這個三口之家時,只有五個月大。
二胎的初來乍到,引發(fā)了拉古的嫉妒。
整整一星期,拉古都悶悶不樂。
安姆在鮑曼和貝莉身邊,拉古會把它推開,自己杵過去。
但很快,當(dāng)它慢慢學(xué)會照顧安姆時,嫉妒就消失了。
三口之家,變成了四口之家。
不過,或許,他們是大象,還是人,都不再重要了。
在這些無比溫柔和可愛的時刻里,我們看到的,是兩位父母在撫養(yǎng)他們的孩子。
隨著孩子的長大,父母也享受著天倫之樂。
02
人
" 一家人 ",是鮑曼和貝莉反復(fù)提到的詞語。
就像我們常說,父母和孩子無法相互選擇,孩子是上天賜予的禮物。
這種命定般的親子關(guān)系,在鮑曼、貝莉,與拉古和安姆之間也能成立。
鮑曼和貝莉是當(dāng)?shù)赝林?,鮑曼的爺爺和父親都是大象照管員,父親去世后,他子承父業(yè)。
可因為一次意外事故,他被一頭成年象的象牙刺傷,不再能照顧大象了。
貝莉則是泰米爾納德邦里唯一被指派照看小象的女性。
她的前夫被老虎害死,后來,女兒也不幸去世。
他們的生活,原本就像拉古和安姆所經(jīng)歷的那樣,支離破碎。
兩人兩象,在這茫茫世界里,都是煢煢孑立,形單影只。
但他們在彼此身上,找到了歸屬感。
來照顧拉古之前,貝莉不是小象飼養(yǎng)員。
第一次見到小拉古時,它像孩子一樣抓著她的衣服,喚起了她的母性。
她這才決定給這個失去母親的寶寶一個機會。
小象后來成為她的精神支柱。
女兒突然離世,貝莉曾整日以淚洗面,察覺到她痛苦的拉古,會用它的鼻子為她擦去淚水。
從拉古身上,貝莉看到了女兒小時候的樣子。
拉古以孩子般的熱情回應(yīng)她無條件的愛和感情。
照顧它,就像看到女兒又回到了自己的身邊。
他們有時和象寶寶共享一幢房子。
房子的一邊,是小象的窩,每天夜里,在外面玩夠了的拉古都會乖乖回到這個雖簡陋,卻足夠遮風(fēng)避雨的房子里。
鮑曼和貝莉睡在房子的另一邊,打著地鋪,就著燈火,遙望晚星。
和從柵欄那頭伸過來的象鼻子玩耍。
拉古也成為鮑曼和貝莉的情感紐帶。
在每天的相處中,兩人日漸親密起來。
一開始,是鮑曼為貝莉的到來而欣喜,在家門口等候她,再一同去營地。
貝莉還有點嫌棄這個其貌不揚的干瘦男人,取笑他。
可漸漸的,她也會因他的注視而羞赧。
盡管影片并沒有花什么筆墨刻意塑造他們感情的萌動。
可在導(dǎo)演巧妙的構(gòu)圖里,我們?nèi)阅芮逦匕l(fā)覺他們從陌生的同事,發(fā)展到同伴的軌跡。
愛情發(fā)生在被家務(wù)填滿的日常里。
在為兩只小象收集食物和水,陪伴他們生活玩耍的瑣碎中。
他們享受著彼此的陪伴,也在共同照顧小象的過程中,學(xué)會了相互照顧。
一人一象、兩人兩象。
他們幾乎沒有什么更親近的舉動,總是并排,或是前后腳,也沒有什么打情罵俏。
可你就是能從這些以樹叢、溪流、霧氣、陽光為背景的溫柔畫面里,感受到那束情感的圣光。
大象見證著這對虔誠教徒的每一次祈禱,也見證著他們婚姻的承諾。
導(dǎo)演用他們的婚禮展示著部落的社會習(xí)俗,卻沒有關(guān)于女性、男性的說教,也沒有講道理。
只是讓攝像機穿梭于這個小社會的公共生活方式,和他們?nèi)f物有靈的信仰體系。
女人們唱起民歌,男人們?yōu)榇笙蟠虬?,用粉筆為它們畫上裝飾,戴上手編的花環(huán)——遠不像一些影片里的富豪們那樣為大象們真的穿金戴銀。
就像他們與它們?nèi)粘O嗵帟r那樣自然。
鮑曼和貝莉在他們的森林之家里結(jié)婚,為這個人象之家平添一抹詩意。
03
叢林
鮑曼和貝莉的族人們世代生活在森林里。
他們屬于卡圖納耶客部落,部落名稱的意思是 " 叢林之王 "。
不過,這個稱號和我們以往認知里,王要征服、主宰森林遠遠不同。
在這里,人類和自然共存。
盡管,仍能從鮑曼衣兜里的手機一角,看到現(xiàn)代社會生活方式無所不在的影響。
但我們能在這,看到未經(jīng)人類破壞的自然。
山川、河流,自然、生靈,只作為它們本原的樣子存在。
人與自然和諧共處,仙鶴棲息在野牛身上,野豬在大象營里到處走,猴子吃著大象剩下的食物。在特寫鏡頭里野趣十足。
人類守護著森林,也被森林滋養(yǎng)。
對鮑曼和他的族人們來說,森林的安康就是一切。
人們尊重腳下的土地和周圍的生活。
他們赤腳走在森林中,以示敬畏。
他們只取所需,絕不多拿。
攀巖,這項城市中產(chǎn)們前衛(wèi)的運動方式。
對他們來說,只是為了獲取生活所需,必須采用的生存策略。
徒步,這種當(dāng)代人眼里,最接近流浪的體驗。
只是他們的日常。
大自然見證著鮑曼與貝莉的悲傷與歡樂。
他們被森林所傷,又被森林治愈。
對鮑曼來說,照顧大象是一種家庭傳統(tǒng),祖輩的延續(xù)見證象群的興衰。
小象的成長,與他生命的源流同步。
小象的同情心和溫情,填補著貝莉情感的空洞。
她為自己作為 " 大象媽媽 ",成功撫養(yǎng)了兩頭小象長大而驕傲。
幫助小象療愈,也是她從失去親人的痛苦中自愈的過程。
象,既是實在外物,也與他們心中的神靈合二為一。
在重大節(jié)日里,他們也會把大象們裝扮起來。
他們的善良、專注與愛心,便是對自然與神明最虔誠的侍奉。
我是祭司,也是象夫
這兩個職業(yè)都帶給我巨大的幸福感
我們向象頭神祈禱
對我們而言,看到大象
就等同于看到神靈
神與大象對我來說就是一體
我侍奉神的方式,與侍奉大象的方式是一樣的
我們每天照顧拉古,獲得每天的日常所需作為回報
這就是神在我生活中的體現(xiàn)
這部紀(jì)錄片的形式很簡單,主要借助自然光拍攝,由畫外音推動敘述。
但觀眾跟隨攝影機,看著鮑曼與貝莉眼中的世界。
人類樸素、友愛,小象頑皮、脆弱。
盡管在靜謐幽美的氛圍之內(nèi),仍有一閃而過的殘酷自然,與現(xiàn)代社會的包圍圈。
但人與象,在智慧與情感的交融中,相互給予與接受對方的愛,創(chuàng)造出了一種不可思議的情感聯(lián)結(jié),和足夠綿延世代的持久記憶。
無私的愛和同情心,能夠克服悲傷與痛苦。
" 我無法想象沒有大象的生活," 鮑曼說。
因為小象和小象守護者們,都從彼此那,獲得了真正的生活與尊嚴。
本文圖片來自網(wǎng)絡(luò)
編輯助理:阿莫多瓦尼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