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聲在線12月15日訊(記者 鄧桂明)居家“戰(zhàn)”疫,老年人、孕產婦、幼兒等重點人群出現(xiàn)心理問題怎么辦?今日下午,湖南省腦科醫(yī)院(湖南省第二人民醫(yī)院)抑郁癥診療中心主任、副教授劉光亞給出了詳細建議。
疫情期間,老年人、孕產婦、幼兒最容易出現(xiàn)哪些心理問題?
(資料圖片)
一是焦慮情緒。擔心多,內心感到不安,出現(xiàn)坐立不安、心慌、心悸、手心出汗、忽冷忽熱等植物神經功能失調等癥狀,以至于影響到了飲食和睡眠。食欲下降、眠差等,反而降低免疫力,導致感染風險增加。
二是問題行為?;ㄙM大量的時間關注手機朋友圈、老朋友等發(fā)布的關于感染的內容,尤其把注意力放在那些造成危害的信息上,使得內心更加焦慮。
三是消極、災難化認知。人類從進化上的天性是比較悲觀和焦慮的,越是壞消息越容易吸引我們的注意力,我們的文化是鼓勵“居安思危”“未雨綢繆”的,這都使得我們在大量信息充斥時,更容易選擇性地關注那些不好的信息,這個特點在過去原始社會里是幫助人類生存的,但是社會發(fā)展太快了,而我們進化的速度是趕不上的。所以我們需要有意識地去關注那些更能帶來積極感受和更有用的信息。
四是軀體不適。新冠十大癥狀與很多的流感及普通感冒癥狀有重疊,當前季節(jié)又是流感的高發(fā)季節(jié),當出現(xiàn)軀體不適時很容易在這種心理“暗示”下出現(xiàn)或者加重癥狀。
五是行為上的問題。出現(xiàn)時刻關注自身軀體不適,反復測量體溫,喝水、咽口水等刺激咽部出現(xiàn)咳嗽癥狀、頭暈不適等癥狀。當得知身邊某個人感染時,想到我們曾與其接觸過,遂立即感到不適,就是典型的在心理暗示下出現(xiàn)的不適。
如果出現(xiàn)這些心理問題,如何進行自我調適?
在焦慮情緒應對方面,要固定作息時間。
固定時間做同樣的事,如定時定點進食;固定時間入睡;按部就班工作/生活。
有意識地放慢語速講話、慢行動、深呼吸,如仍感到內心或頭腦無法平靜,可選擇聽一些冥想的音樂(推薦大自然的聲音:風聲、雨聲、鐘聲等);三分鐘呼吸空間的練習等。
積極轉移注意力:主動在頭腦中回憶帶來愉快體驗的經歷。
在問題行為應對方面,避免信息過載,限制時間關注相關信息(控制信息的來源和時間,早晚5-10分鐘瀏覽權威渠道信息),選擇關注積極、有用的信息。
科學安排居家生活(聽些冥想的音樂、做深呼吸,規(guī)律作息,輕量運動、看書、寫毛筆字、繪畫等)。做創(chuàng)造性的事務,如烹飪美食等。
在軀體化癥狀應對方面,要規(guī)律作息,定時進食,保證營養(yǎng),保證飲水量等減少易感因素,提高免疫力。
要定時監(jiān)測癥狀的變化(如早上、中午、晚上)。
要避免信息過載,活動受限,睡眠問題,次生傷害(過量使用預防用藥等)。
如經過上述心理調適仍無法入睡,可短期輔助短效的改善睡眠的藥物,保證充足的睡眠;把自己心里的擔心與家人朋友傾訴,必要時向專業(yè)的人員求助。盡可能創(chuàng)造條件如常生活,把注意力有意識地放在身體之外的活動上。
怎樣保持良好健康的心理狀態(tài)?
疫情可視為群體應激事件,存在不確定性,因病毒感染后癥狀的個體差異較大,易感的周期較長等,所以我們在心理應對方面最核心的就是讓我們家里的老人、幼兒、孕產婦在不確定中有更多的確定感(當然也要指導他們忍受接納一部分不確定感),有更多的自我掌控感。
一是建立科學認識,重癥少,大部分人不需要住院,感染后三個月內再次感染的可能性非常低;各級醫(yī)療機構已做好了準備,均可收治陽性患者,治療上也已經積累了成熟的經驗。
二是科學正確的認知可以有效的降低焦慮,所以從國家到地方政府的權威媒體和醫(yī)療機構及時發(fā)布準確、直接有針對性的確切的信息就顯得尤為重要。
三是確定階梯式目標。盡可能減少或推遲感染,避免趕上群體感染高峰期。做好感染后的藥物、心理準備。做好必要時去醫(yī)院的預案。
四是堅定行動策略。少出門、不聚集,戴口罩、勤洗手等。請子女(青壯年的親戚朋友,已經感染過的家人、朋友等)幫忙準備少量的藥品,不必太多。出現(xiàn)癥狀注意監(jiān)測,必要時請子女等幫助及時入院治療。
(一審蔣俊? 二審 余畫 三審王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