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保持宏觀杠桿率基本穩(wěn)定”的政策目標。2020年,中國宏觀杠桿率(債務總額/GDP)攀升較快,根據國家金融與發(fā)展實驗室的測算,三季度末已達270.1%,比2019年末上升了24.7個百分點。2020年宏觀杠桿率攀升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與必要性,有助于中國經濟有效應對疫情,通過擴大國內需求,落實“六穩(wěn)”“六保”任務。需要注意的是,從國際經驗來看,宏觀杠桿率過高或過快攀升,往往是引發(fā)系統(tǒng)性金融風險的重要因素。“保持宏觀杠桿率基本穩(wěn)定”是下一階段“處理好恢復經濟和防范風險關系”的內在要求。
提及穩(wěn)杠桿或去杠桿,各界主要聚焦于企業(yè)與地方政府部門債務。2018年4月,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在提出結構性去杠桿的思路時,明確要求地方政府和企業(yè)特別是國有企業(yè)要盡快把杠桿降下來,努力實現宏觀杠桿率穩(wěn)定和逐步下降。相較于企業(yè)和地方政府部門杠桿率水平,居民部門杠桿率水平尚且不高,2020年三季度末為61.4%,低于全球主要經濟體平均水平15個百分點左右。
穩(wěn)定宏觀杠桿率,要確保企業(yè)和政府部門杠桿率的穩(wěn)定,居民部門債務問題同樣不容小覷。雖然中國居民部門杠桿率水平不高,但攀升速度較快,近年來已成為推高宏觀杠桿率的重要因素。2016年至2020年,居民部門杠桿率上升了22.2個百分點,增幅顯著高于企業(yè)和政府部門,貢獻了同期中國宏觀杠桿率總體增幅的52%。此外,居民部門杠桿率采取“居民債務總額/GDP”的方式進行測算,由于中國存在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比重偏低的典型特征,該測算方式會在一定程度上低估中國居民部門的實際債務壓力。如果以“居民債務總額/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方式進行測算,中國居民部門的債務水平實際并不低。
妥善處理好居民債務問題不僅有助于穩(wěn)定宏觀杠桿率,更有助于提升居民消費需求,從而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huán)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huán)相互促進的新發(fā)展格局。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注重需求側管理,打通堵點,補齊短板,貫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huán)節(jié)。在消費、投資和出口三大需求中,中國居民消費率(消費支出占GDP比重)長期低于新興經濟體與發(fā)達經濟體的平均水平,消費需求亟須“打通堵點”與“補齊短板”。近年來,中國居民消費需求難以較大提升,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在于居民部門的債務壓力持續(xù)增加,不得不削減消費支出以應對償債壓力,從而抑制了消費需求。因此,穩(wěn)定好居民部門杠桿率,有效緩解居民部門的債務壓力,是提升居民消費需求從而“打通堵點”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總體而言,下一階段要加大對居民債務問題的重視,有效抑制近年來居民債務過快增長態(tài)勢。一是加快構建房地產長效機制,穩(wěn)定房價預期,結合針對性的宏觀審慎管理方式,遏制居民住房貸款過快增長。二是有效控制居民消費信貸增長。消費信貸只能在短期內刺激消費,但在中長期會加大居民的債務壓力和債務風險,從而抑制消費,不能將消費信貸作為拉動居民消費需求的主要手段。三是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并著力改善收入分配結構,提高中低收入群體收入水平,盡量降低居民因養(yǎng)老與醫(yī)療等支出而導致的債務被動增加。
(記者 劉哲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