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消防救援人員(左)為市民講解消防安全知識。 本報記者 王婧雅 王洋 馬楠 攝
本報訊 (記者 王婧雅 王洋 馬楠)5月12日,第15個全國防災減災日,自治區(qū)減災委員會辦公室相關成員單位在銀川市光明廣場集中開展了防災減災宣傳活動。
活動現場設有設備展示、模擬體驗、觀眾互動、宣傳咨詢和警示教育5個展區(qū),通過集中展示各類大型救援裝備以及高新單兵作戰(zhàn)設備、向群眾發(fā)放科普讀物、現場互動問答、有獎競猜、實操體驗、警示教育等多種形式,向社會公眾展示政府綜合減災能力,普及防災減災知識,傳授自救互救、應急逃生技能。
“音視頻生命探測儀配有高清彩色屏幕,還有雙向通訊的救援專用耳機。如果遇難者還活著,那么產品屏幕上收集到的圖像信息就可以為救援人員提供重要參考,指導救援人員展開行動。”
“這是一種可穿戴的單兵設備,保障人員到達事故現場后,可以通過這種設備將現場的畫面和音頻傳輸到后方指揮中心,有效地滿足出現突發(fā)性、群體性和災難性事件時的應急指揮調度需要?!?/p>
在寧夏應急管理廳設備展示區(qū),工作人員向市民介紹并演示各類救援設備和器械。
自治區(qū)減災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年防災減災宣傳周期間,自治區(qū)減災委成員單位堅持推動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預防轉型,開展了一系列全方位、多角度、立體式的宣傳活動。除以城鄉(xiāng)社區(qū)、學校、醫(yī)院、機關企事業(yè)單位、廠礦企業(yè)、施工工地、大型綜合體等為重點區(qū)域,以兒童、老人、殘障人士等為重點人群,開展各類災害風險基本知識和防范應對技能宣傳教育外,還依托全區(qū)各地各類博物館、科技場館、科普宣傳教育基地等平臺,打造了一批防災減災科普教育基地,加強公眾對極端性災害的風險識別和自救互救技能教育。接下來,我區(qū)還將做好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收尾工作,并充分利用普查成果,科學劃定本地區(qū)、本行業(yè)災害設防標準,探索建立自然災害紅線約束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