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購物新興問題層出不窮,教育培訓服務類投訴略有上升。26日,記者從廣州市消委會獲悉,2021年上半年,廣州全市共接受消費者投訴和咨詢78337件,其中接受消費者投訴72716件,成功調解率為72.67%,為消費者挽回經濟損失3478.64萬元。
互聯網服務投訴持續(xù)攀升
與去年同期比,今年上半年投訴量總體下降9.26%。廣州市消委會表示,這種變化的發(fā)生與這兩年新冠疫情的發(fā)生給消費者日常生活帶來的影響密切相關,“除了生活日用必需品外,民眾相應地減少了一些非剛需的較大額度的消費開支,消費觀念趨于審慎。”
從廣州全市消費投訴分部的領域來看,上半年全市的投訴熱點除了集中在傳統(tǒng)的消費領域,如互聯網服務、生活社會服務類和服裝鞋帽類以外,也有部分聚焦在新的消費模式上,如盲盒銷售、直播帶貨、社團團購等產生的新消費問題。
互聯網服務的投訴持續(xù)攀升。對比去年同期,今年的互聯網服務投訴量上升了24.92%。消費者反映的問題包括三線整治被強行斷網、網速不達標、網絡故障未及時修復、退款周期過長等。
同時,網絡購物的新興問題層出不窮,與網購相關的消費投訴逐年增加。近年來,網絡購物出現了不少新鮮的宣傳噱頭和特殊的營銷方式,比如“盲盒消費”“低價撿漏”“直播帶貨”以及“社區(qū)團購”等,由此帶來了一些新問題。有的商家宣稱盲盒中有隱藏款,吸引消費者花費大量金錢購買了全部的盲盒但依然抽不到所謂的“隱藏款”;有的商家在社交平臺上發(fā)布低價撿漏的鏈接,宣稱銷售的衣服都是為數不多的“好貨”,利用消費者想撿便宜的心態(tài)進行銷售,出現問題后,消費者往往找不回購買信息而無法確定被訴的商家和平臺;時下有不少微信團購群聲稱銷售“產地直供”的生鮮貨品,但消費者購買后發(fā)現貨品不新鮮,聯系所謂的團長未果,也找不到商家的客服及時處理;網上大量的直播平臺通過直播間展示“保真”的翡翠吊墜,并在直播間營造“搶購”氣氛,消費者收到貨后發(fā)現與宣傳的相差甚遠,但網絡直播和平臺都推卸責任,拒絕退換。
教育培訓服務投訴略有上升
今年上半年教育培訓服務的投訴比去年同期上升了6.34%。一方面,去年突發(fā)的新冠疫情,令教育培訓行業(yè)受到了沉重的打擊。不少線下的培訓機構適時推出線上授課模式,拓寬了服務渠道,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矛盾。但有部分的消費者因授課方式、課時扣減規(guī)則、上課質量下降等方面的原因不同意轉為線上學習,還是會提出解約要求。部分培訓機構雖在疫情后重新恢復線下門店的經營,但因經營策略調整關閉了部分門店,對配置的師資、課程內容、課程時間等方面也做了調整變更,引起消費者的不滿從而發(fā)生消費糾紛。另一方面,教育培訓服務中還有相當一部分的糾紛是涉及廣告宣傳問題,主要表現在培訓機構夸大培訓的內容和效果,誘導或誤導了消費者,比如商家宣稱“名師”授課、押題命中率高、考試通過率高等。(記者馬燦、通訊員穗消宣報道)